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6月02日 17:05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张环宇】在经济周期的转折点,往往会看到收益率曲线骤然陡峭。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是颇受投资者欢迎的,但现在,投资者表现出来的,似乎更多是担心。
从4月初开始,美国长期利率出现跃升。同时,美国制造业开始好转,消费者信心也有所恢复,“去库存化”速度明显加快。在很多人眼中,即使一季度美国GDP数字仍不够理想,经济底部似乎也已经到来。
如果以近期的一些迹象估计,“拐点论”具有一定的支撑论据。6月1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了5月的美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该指数较上个月上升2.7个点,达到42.8。根据过往经验,5月的PMI单月数据经过折年化处理后,显示全年实际GDP将增长0.5%。
虽然以1月至5月的平均数值来计算,GDP仍未摆脱负增长的噩运,但新订单指数重新报于50的“分水岭”之上,打破金融危机以来制造业新订单的萎靡之势,无疑令经济预期更加趋于好转一端。
但是,仅仅凭借制造业的好转,仍无法完全解释收益率曲线如此“激烈”的反应。那么,可能的其他解释,则让人感到不安。
一种可能的猜测是:通胀。对于固定资产收益者来说,通胀这个字眼不会让他们感到愉快。通胀的上升,意味着储蓄、债券这些固定收入的购买能力被大幅削弱。而央行应对通胀的方式,惟有加息,这必然将导致长期利率上行。虽然通胀往往发生在经济的上升周期,高通胀和经济增长“共舞”是一种常见的场景,但现在投资者更担忧的是,美国经济会出现“滞胀”的情景。
另一种猜测就是:还债压力。我们几乎可以在所有发达国家的财政预算中,看到庞大的财政赤字。金融海啸应对措施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各国不得不去不计成本地施加财政刺激。而这笔钱的偿还,可能是在未来数年,甚至十年以上。
但是,如果政府还希望控制流动性的话,即使还款期限延长,市场上也未必有如此多的借出意愿,除非政府给予市场足够的刺激。这也就意味着,收益率要高到足以令市场参与者动心的地步。
这两种可能的解释,对于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政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过去,美联储的购债行为曾被媒体渲染为试图控制长期利率,这个“罪名”并不好听。从历史经验看,当利率工具的市场性被剥夺后,货币政策所能带来的效果往往和预期大相径庭。正因为此,当长期利率大幅上升时,美联储可以做的事情相当有限。或者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暗示的那样,其可以为长期利率“设定上限”。
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出现,政策效果同样不会令人满意。因为推动长期利率走高的动力并不会消失,“饮鸩止渴”的政策可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我们已经看到,在英国政府主权评级预期被下调后,财政政策开始表现得“缩手缩脚”。
对于美国来说,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提前控制财政刺激的规模,并尽早降低债务规模,而不是等到最后关头,再做补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