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新闻周刊》封面文章:身陷危机的帝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1日 23:03 新浪财经

新闻周刊12月7日封面图片
  本期《新闻周刊》封面文章撰稿人弗格森(NiallFerguson)是哈佛大学历史系、商学院教授。他同时还担任牛津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在文中认为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将对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他也对美国实力因此而逐渐衰退感到担忧。同时,他以历史的教训反驳了凯恩斯学派对联邦政府高额负债有益的观点。

  大西洋(18.58,0.08,0.43%)两岸国家的规模大小和地形虽有差异,但它们却出现相同形式的经济危机:在金融体系发生大规模危机后,政府介入挽救私人金融体系便紧接着出现大规模财政危机。危机会因国家经济规模对外界造成的影响而不同。冰岛和爱尔兰的影响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若美国被财政危机拖垮,整个世界经济实力的平衡会发生转移。可以说美国掌控金融体系的能力与维持全球有影响力的军事实力紧密关联。

  凯恩斯学派的学者们认为,有必要增加三分之一的联邦债务以为避免第二次大萧条。结果可能是那样,虽已有人认为刺激带来受益被夸大,乘数效应已变得微乎其微。

  若无巨大的政府开支,三季度正增长可能会非常低。GDP的半数或三分之二实际增长归于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靠现金补贴更换旧汽车和对首次购房者补贴的政策。但要想达到依靠市场自身推动的复苏过程,美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季度3.5%的增速已被向下修正为2.8%。此处需记住,是因整个公共行业借款发生巨大变化才使经济刺激计划奏效。因联邦政府以往一直靠赤字运行,又因各州实质上在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此次刺激计划的实际规模更接近从2007至2010年间的GDP的4%,远低于11.2%的赤字。

  但据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Budget Office,CBO)预计,本财年赤字最终会超过1.4万亿,约占GDP的11.2%。这是过去60年间出现的规模更大的赤字,以相对价值计算后会比1942年战争期间略高的赤字。但美国现未处全面战争状态,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局部冲突不是构成聚集金融风暴的主要因素。

  据初步判断,这1.4万亿赤字还只是开始。按照CBO最新预测,联邦赤字将从今年GDP的11.2%降至明年的9.6%,从2011年的6.1%进一步降至2012年的3.7%。这一比例在可预见的未来会保持在3%以上。从货币角度看,公众今年持有的总债务(剔除政府机构,但包括外国人持有的数量)将高于去年的5.8.万亿,2019年将升至14.3万亿,从占GDP的41%升至68%。

  人们目前仍看不到结束狂热借款的迹象,除非削减国民相关的各种受益,或加税,否则,绝不会有另一种形式的预算平衡。据CBO的最低长期预测结果,形势到2039年时更严峻,公众持有的联邦总债务将占GDP的91%。但像热衷于赤字财政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是不会对此感到担忧的,因美国1945年的赤字曾达GDP的113%。

  在不谈1945年与2039年间的巨大时代差距,先看CBO以最悲观的,预测2039年债务可能达GDP的215%,也即达整个经济产出两倍债务的财政远景。未来结果将是以对人口结构变化、医保成本和其他一些变量的假设为转移。如CBO假设未来30年的实际GDP年均增长2.3%。此处关键点是表明长期延续的联邦开支和财政收入的不平衡。它清晰地表明在以上任何一种假设下,总债务不会减少;且当它接近整个经济产出的5倍时,最终会让财政崩溃。

  另外一种算法是计算无融资条件下的社保和政府主办医保体系(Medicare)的债务。新近得出的预测结果是,它将达到104万亿美元,是当前联邦政府债务的10倍。但凯恩斯学派人士不会感到紧张,因美国每年能轻松新筹资1万亿。这里需要懂得日本家庭和金融机构在从1990年代开始的零增长的20年中,是以何种方式让日本公共债务爆裂的(高达200%的GDP)。

  美国家庭今年二季度是国债的大规模的净抛售方。共同基金仅买入1420亿,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购买国债的数量更少。银行是主要买方。据金融业内机构统计,美国银行当前约将13%的资产配置在各种政府债券上。以历史标准看,此比例也是最低的。若银行将国债比例增至1990年代时的比例,可以想象它们每年可买入2500亿政府债券。但这只是假设。据10月份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仍继续抛售国债。

  由此可了解,国债只剩下两类潜在大买家,美联储和外国投资者。前者二季度大量买进国债,而后者同期也增持3800亿。据摩根斯坦利分析师们对数据逐项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到明年中期,对国债的需求会减少5980亿,约合新增发国债总量的三分之一。

  当然,中国朋友可能会再施援手,继续增持已是数目庞大的美政府债务。中国目前持有发行在外的,约为美政府债券总量的13%。在此储备累积过程中的高峰期,中国每月购入的美国债曾一度占当月发行量的75%。

  但国际金融领域中是没有免费的午餐。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经济学者伯格斯坦(C.Fred BergSten)的看法,若此趋势延续,美国经常项下的赤字到2030年会升至GDP的15%,而美国对全球所欠的总债务净额将达GDP的140%。在此情形下,美国每年对外国债权人的还款将高达7%的GDP。

  是否出现这一幕并还不能让人确信。但至少有一点已出现,中国人在抱怨他们已握有太多的美国债。另一问题是美元大幅贬值似乎很可能,因为美国处于能够以自己货币借款的幸运地位,让美联储有了能按照自己意愿发行货币的权力。

  历史能坚定支持重大财政危机一定会尾随重大金融危机的命题。马里兰大学的卡门•莱因哈特(CarmenReinhart)和哈佛大学的肯•罗格夫(KenRogoff)两位经济学者在《This Time Is Different》一书的结论是,在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之后的3年内,政府债务平均增加86%。紧随债务爆炸后,如下两件事之一必会发生:或通常是以外国货币的债务的偿还违约,或是来一轮高通胀,让债权人倒霉。所有欧洲大国的历史都充满如此经历。的确,连续偿债违约和高通胀一直趋向于是帝国衰退的最确定的征兆。

  美国因其都是美元债务,所以不会出现偿债违约。然而,重要的问题是人们究竟是否会看到美联储会开动印钞机,之后便出现价格飙升和实际债务负担减少的举动?这正是全球投资者担忧的可怕一幕。这也是他们为何选择抛售美元,购买黄金的原因。

  但就现在看,通胀仍还是相当远的一幕。在失业率超过10%,工会势力受到削弱和全球制造业巨量的闲置产能情形下,现在不具备1970年代的导致剧烈通胀的压力。仅凭近期对公众的调查结果,以及普通债券和通货膨胀保值债券(tips)之间的收益差就可看出,公众对通胀的预期也相当稳定。

  然而,还会出现从各角度看比通胀更糟的另一幕。正在发生的是真实利率在上升。据众多经济学者的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债务与GDP比例的大幅提高,往往引发实际利率上扬。近期一份研究结论,政府债务与GDP比例每增加20%,便导致实际利率上涨20-120个基点(0.2%–1.2%)。这一幕会以下面三种方式表现:名义利率上升而通胀维持不动;名义利率不动而通胀下降;或是噩梦般的,名义利率上升和通胀下跌。

  今天的凯恩斯主义者否认这一幕会发生。但历史教训能证明他们是错误的。过去已有过多个名义利率在通缩时照样上升的现象,即1930年代的法国。进一步看,日本似乎正在显现这一幕。日本新财长上周承认,他高度关注政府债券收益率近期上涨的现象。同样在上周,日本政府承认价格在温和上升3年后,再次退回通缩。

  同样一幕发生在美国也不是不可想象的。外国投资者可能会对美国债收益提出更高要求,以补偿他们所持有的疲软美元。经济下跌情形中的通胀可能会继续让人们感到吃惊。但毕竟目前消费价格通胀仍为负。

  人们为何会对通涨前出现实际利率上涨而感到担忧?答案是一个负债庞大的政府,甚至负债更庞大的公众,实际利率上涨意味着他们偿债负担更沉重。大多数债务相对较短的期限,意味着高比例的债务必定每年后延。这也意味着利率上涨会令人感到恐慌地在整个系统快速蔓延。

  经CBO预测,即使利率在低位,经济恢复增长,联邦政府所要支付利息会从今年财政收入的8%升至2019年的17%。若利率略微上调,经济仍在低谷,付息总额会很快达到财政收入的20%。历史也证实,一旦偿债支出达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经济必然出问题,并会很快落入信用程度不断恶化的怪圈。投资者不相信此经济体能够偿还债务,他们因此会收取更高利息,由此让借款人境况变得更糟。

  这种情况对超级大国的影响更严重。原因是,随着支付利息吞噬更多预算,一些包括国防在内的开支就必须缩减。据CBO估计,大幅削减国家安全开支的相对份额已列入联邦预算考虑中。据五角大楼的计划,国防开支将从目占GDP的4%降至2015年的3.2%,到2028年再降至2.6%。

  以本文作者估计,医保开支从长期看,将从当前GDP的16%升至33%。但在除医保、社保和支付利息之外的开支,会从当前的GDP的12%降至未来的8.4%。

  以上就是帝国如何步入衰落之途的一幕幕情形。它起源于债务爆炸,以迫不得已削减国防开支所需的各种资源而结束。这也是选民们为何对美国庞大债务更担忧。据调查机构拉斯穆森(Rasmussenreport)的最新调查结果,42%的美国人现表示,本届总统任期结束前将赤字削减一半应是最重要的任务,重要程度远超过24%的被访者认为医保是最重要的。但简单地将赤字削减一半还不够。若美国不尽快拿出令人可信的,在未来5-10年内平衡联邦预算的办法,债务危机可能导致美国实力大幅下降的危险是非常实际的。

  史上已有多个先例。哈普斯堡时代的西班牙在1557-1696年间共发生债务违约14次。同期,因过度沉溺于来自新大陆(13.91,-0.38,-2.66%)的白银而最终被通胀击垮。大革命前的法国在1788年前拿出皇家收入的62%来偿还债务。土耳其帝国也走上同样道路,支付利息和分期偿还债务的比重从1860年15%的财政预算,猛增至1875年的50%。人们还不应忘记最后的大英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间,支付利息耗去了英国财政预算的44%,让其在面临德国威胁时要重新武装起来极端困难。

  这就是称之为帝国没落的生命攸关的计算法。在无大刀阔斧的财政改革出现前,此算法接下来也会适用于美国。(皖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