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15日 21:45]
Breakingviews评论认为,除非对花旗核心业务进行大规模地分拆,否则病入膏肓的花旗还将继续威胁整个金融体系 【Breakingviews专栏】任何内科医生都知道,截除一只健康的手臂或大腿是不可能治好心脏病的。然而,这恰是美国曾经的最大银行——花旗集团正在采取的做法。劝花旗这样做的是监管机构,他们担心花旗的重症会拖垮整个金融体系。 监管机构的担心是有根据的,但开出的药方――让花旗出售像美邦这样的非核心部门,用处不大。 过去20年,金融业的几乎每一次麻烦,花旗都有份,如果这也算一种能力,那真是无人可比。1998年,桑迪·威尔的旅行者保险公司和前花旗银行合并,这似乎使得花旗集团的犯错可能性成倍增加。 不妨从目前的危机说起吧。因为有太多缺乏流动性的杠杆贷款和按揭资产,花旗集团已经亏损了200亿美元,而且还未见底,这迫使美国政府两次注资,共耗费了纳税人450亿美元。另外,美国政府已为花旗306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作保,纳税人要花的钱可能继续攀升。 再说几年前。在使华尔街痛受打击的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丑闻中,花旗也是泥足深陷,最后,它的一位电信分析师杰克·格鲁布曼被终身禁入证券业。 在安然和世通倒闭案中,花旗也是纠缠不清。它还创造了名叫黑洞的金融工具,使意大利奶制品商帕玛拉特倒闭。 花旗还通过邪恶博士(Dr Evil)计划,试图操纵欧洲国债市场。后来花旗集团前CEO查尔斯·普林斯正确地表态,这一计划应该受到惩罚。 因花旗违反日本的证券交易法,普林斯也特意承担责任,公开向日本监管者道歉。同一时期,美联储因为花旗风险管理不当,不准其收购任何新的银行。 这些违规行为大部分发生在批发和投资银行,但问题是,花旗CEO潘迪特想把这两块业务保留下来,作为未来花旗的核心业务。 除了个别情况,花旗现在的麻烦并非来自即将出售给摩根士丹利的美邦;也不是源于墨西哥零售银行Banamex,那是离任的罗伯特·鲁宾帮助购买的;更不是源于保险和消费者信贷业务,它们曾经被桑迪·威尔用来做收购机器,帮助他打造了一个全球性银行。 所有这些表明,这家曾经的美国市值最高的银行,其病症恰恰来自于最核心的部门,而不是潘迪特现在要抛掉的非核心业务。因此,出售旗下业务,即使“瘦身” 三分之一,也不能让花旗将来少出事。 当然,花旗“瘦身”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花旗庞大的规模曾让其交易对手和银行家产生错觉,觉得它是安全的。拥有如此雄厚的资本实力来承受损失(当然这种强大是虚幻的),花旗容易倾向于在市场上投下更大的赌注。同时,个人银行业务曾努力让花旗的报表好看些,但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用华尔街的话说,要搬走一块栅木,必须挪动整个栅栏(the only way to move the needle was to swing for the fences)。 花旗庞大的躯壳,令高管无力把控整个银行,也使他们不敢尝试。毕竟,判断纽约债券的风险和借给美国消费者和公司的贷款风险并不容易。再加上利润多元化,业务遍布全球,如韩国、波兰、墨西哥和土耳其的信用卡和企业客户,伦敦的私人股本公司,印度和中国的贪婪亿万企业家。高管要掌控整个银行变得极为艰巨。 花旗还有雄心勃勃但不注意细节的文化,这种文化可以追溯到威尔执掌花旗时期。花旗还不注重对新近收购的业务进行整合。这种情况下,风控问题突出实在不足为奇。 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汇丰银行进行的收购较少,但相对而言,他们也从强势文化和高水平的、有实际效果的行政管理责任制中受益。例如,在过去十年中,花旗曾给鲁宾这样不承担具体责任的董事发放几千万美元的年薪。这类事情在它们那里没有发生过。 要改变如此根深蒂固的弊端,潘迪特的难度很大。这显示,除非对花旗进行大规模地分拆,而不只是拆掉些细枝末节,否则花旗不会成为一家管理得好的企业。 病入膏肓的花旗将继续威胁整个金融体系。■
更多文章请见【Breakingviews专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