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9-6-2/HTML_FB78UTLINMSF.html
雷诺/文 仇烨/译 2009-6-2 11:05:35
1931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解释说“与成本及高税收带来的心理影响相关的价格下跌,挫伤了必要的生产动力”。他还补充称“除了恢复雇主的适当的利润空间外,没有其他可能的应对失业的方法。”
凯恩斯强调的是生产的动力,而不是消费的动力,他用的是经典的以供应为出发点的分析。无论何时,如果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不管是因为劳动力成本、能源、税收还是贷款服务——结果总是周期性的成本缩减,这被称作“衰退”。一旦削减成本和库存调整达到目标的时候,利润和经济就会复苏。
凯恩斯在通货紧缩时期写下了绝对的“与成本相关的价格下跌”。但是,如果相对价格来说,成本上升的速度更快,效果也是一样的。例如,2007年,在美国的非金融企业中,单位劳动力成本增长了3.4%,而价格仅仅上涨了1.7%。2008年,劳动力成本增加了1.1%,但是非金融企业得到的价格却根本没有上涨。2007与2008年,扣除额外的能源及利息支出后,非金融企业单位产出的利润分别下降了8.8%和10.4%。
利润是保持经济引擎运作的火花和燃料。
所有衰退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利润缩水,往往还会变成损失。仅去年第四季度,企业利润就下跌了29.5%。
与大家通常认为的不同,利润并不是简单地依赖于销售额,还与凯恩斯所强调的至关重要的边际成本与价格有关。假如通用汽车每售出一辆小轿车就会损失2000美元,那么多售出一些小轿车根本没有帮助。汽车生产商和房屋建造商如果愿意把价格削减25%,那么他们就可以售出更多的汽车和房屋,但是如果这么做,他们就会破产。
企业裁员是因为他们面临着利润降低甚至蒙受损失的局面。股价持续下跌,因为每股的收益在下跌。股票市场是消费者信心的最佳预测者。
消费者缺乏消费动力的情况很罕见,但有时生产者缺乏生产的动力(例如税后利润)。当企业裁员、股价又下跌的时候,很多家庭就推迟了购买新房屋或汽车的计划。提高“生产的动力”才能制造出更多的收入和财富,才能支持消费者花钱。
不幸的是,那些习惯于从需求方来模糊地看待这些事实的人,会习惯性地认为根本没有办法走出衰退。他们不断地提醒我们,消费者为GDP做出了超过70%的贡献。而在未来一年或更久的时间里,失业率会继续攀升,失业者的收入自然就会减少,使得人们不敢消费。他们说,更糟糕的是人们存的钱更多,而借的钱更少了。
这种司空见惯的说法背后有一个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我所说的“需求方谬论”。它将收入的用途(消费者消费或者储蓄)以及收入的来源(有利可图的业务)混淆了。
从供应方来看,2008年,私营行业占到了GDP的87.1%。零售贸易——许多人错误地将其视为消费——只占GDP的6.2%;联邦政府仅占4.1%。
只要许多私营行业未能创造出“合理的利润空间”,那么政府昂贵的“刺激”联邦支出和零售销售的努力就不可能对GDP来源产生持续的影响,尤其是那样的妙方需要向未来的收入和未来的税收借钱。
即使用他们自己的理论,需求学派对于初期复苏的怀疑也与一个秘而不宣的事实相矛盾,即去年8月以来,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消费者真正的购买力在上升而不是下降。反过来,很少提到好消息是由于低通胀率——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而需求学派却往往称其为通货紧缩。人们对便宜商品的反应很好,包括打折后的加利福尼亚定价过高的房屋。
2007至2008年利润空间的压缩是金融危机的真正体现。由于企业借贷不足,2007年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开始下降——与我之前所说的正相反。许多指标通常被描述为对于财政压力的测量,如高收益与国债间的巨大差距,其实它们更像是对于实际问题而非财政问题的测量(如成本超过收益带来的违约风险)。
与政界人士不同,企业的管理者拥有应对企业盈利威胁所需要的信息和动力。但这个过程是痛苦而又耗时的,因为这涉及到降低库存和浪费、解雇多余的员工、将边际资产卖给更好的管理者等等。当盈利能力恢复的时候,经济就复苏了。也就是说,事实上,股票市场正确感知的事情正在发生。
(文章节选自《天道》,经过编辑修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