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危机之痛波及中国

《财经》记者 温秀 沈乎 实习记者 方会磊  总第222期 出版日期:2008-10-13  

雷曼破产引发的银行敞口只是序曲,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相应风险还会次第显露出来国际投行:覆巢之下  “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大家都很难过。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作为薪酬的一部分,大家积累多年的公司股票也变得分文不值。”9月15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杨志中,在香港获知了雷曼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不过,他仍然试图振奋其中国团队,要求大家继续保持为客户服务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倒下之后,这支近年来业绩不俗的中国团队深感震惊。“那个周末直到最后一刻,大家都还觉得有一线生机。”杨志中直言,所有人都对这个结果准备不足。  雷曼尽管近年来薪资优渥,但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以雷曼股票的形式支付的,因此,员工财富损失惨重。比如,杨志中手中的股票有五年的锁定期,而截至9月15日,他在雷曼工作刚满四年。  接近雷曼的有关人士称,目前清算行已进入雷曼香港的业务部门,雷曼中国的员工多数还在继续坚守岗位,核心团队何去何从仍未确定,预计在10月15日左右将会尘埃落定。此前的9月22日,日本野村控股宣布将收购雷曼的亚太资产,包括日本、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投资银行,并将保留雷曼在上述地区的所有3000名员工。  接管者野村控股中国代表处一位人士对《财经》记者坦承,野村一直有意进入中国市场,曾与多家中小型券商接触,但均未有结果。因而市场人士预计,野村会珍视雷曼的中国团队,但能否成功整合华尔街老牌券商,显然仍有很多挑战。  除了雷曼,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风光无限的外资投行均进入了盘整期。今年8月以来,瑞银集团宣布旗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分治,建立各自独立的风险控制机制和考核体系。目前,瑞银集团在中国的业务恰恰以全能银行为优势,其旗下的瑞银证券目前依然是国内惟一拥有全牌照的券商。对于瑞银业务分治的影响,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坦承,具体计划恐怕要到年底才会落定。不过,他表示,分治后,对外仍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主要是内部分工更为明确,各部门会更关注自身风险和收益的匹配。  进入10月,瑞银已宣布在投行业务领域裁员2000人。但北京的瑞银证券仍然维持了扩张态势。《财经》记者获悉,仅瑞银证券资本市场部近期就新招聘了24人,其中一些人来自美林和雷曼。  9月23日,瑞银还宣布任命原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首席营运官张化桥为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经理,前任中国区投资银行部主席及总经理蔡洪平被擢升为投行亚洲区副主席,李一称此举“充分说明中国对于全球投资银行业务及瑞银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国际投行在中国的业务冷暖不均。多位受访的投资银行家均表示,一些目前为止仍损失有限的投行其中国业务正伺机寻找开疆拓土的难得机遇;而一些正遭遇“改朝换代”的国际投行,其中国团队则面临团队变化、等待战略调整,恐将面临较长的一段磨合期。其中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都在招兵买马,前者预计会在消费者银行、批发业务和合资证券公司方面大肆出手;后者则会在壮大合资公司的同时,整合旗下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以期构建一体化的优势。瑞信亚洲区(除日本)投资银行部副主席兼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利平透露,瑞信近期还将全球董事会移师香港,实地探讨如何紧紧抓住亚太区的发展机遇。而德意志银行中国董事长、环球银行部亚太区总裁张红力亦表示,他们对中国市场有坚定的承诺——在本地注册了法人银行,增加在华夏银行和嘉实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还搬进了新的办公场所。  但另外一些国际投行的中国团队则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核心团队人员流失的考验,及新股东战略调整的不确定性。  随着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投资银行以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回报机制已不复存在。  近年来,投资银行恐怖的高额奖金也必然大受影响,这在高度依赖人力资本的投资银行业,恐怕是不小的冲击。“长期来看,投资银行从业人员应该和律师、医生一样,专注于客户服务及专业水平,而非不计风险地追逐利润和回报。”杨志中表示。银行敞口  9月16日,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国银监会紧急通知中资银行,当天即上报与所有雷曼兄弟、美林相关的资产状况、风险状况以及可采取的保全措施。  迄今为止,建行、工行、中行、交行、招行、中信、兴业等七家上市银行,相继披露了持有雷曼相关资产的情况。根据公开资料,这些债券以及风险敞口的数量约为7.2164亿美元。与此同时,民生银行、深发展和宁波银行均已明确表示,未持有雷曼相关债券。  不过,接近监管部门的有关人士及一些商业银行的人士均证实,国内银行持有的雷曼相关债券全口径达几十亿美元,远不止公布的几亿美元。这里所谓的全口径统计,包括直接持有的雷曼债券现货、给雷曼的贷款、与雷曼债券相关的衍生品名义本金,也包括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理财产品相关的投资状况。因为QDII理财产品为银行表外业务,属于表外资产,银行从中获取手续费并计入中间业务收入,所以,按照有关规定,这些数据可以不公开披露。事实上,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都持有相关产品。这是导致当前披露的数据和实际持有数据有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建设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39)已公告持有的雷曼债券数量居七家银行之首,共计1.914亿美元,其中,高级债券1.414亿美元,次级债券0.5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工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持有约1.518亿美元;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目前曝出的雷曼相关债券及贷款总计1.2882亿美元,位居第三;交通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28)披露持有7002万美元。  随着各家国内上市银行陆续披露持有雷曼兄弟债券情况,雷曼兄弟破产可能带来的银行表内业务风险已渐露峥嵘;但直至目前,包括QDII在内的银行表外理财产品暗藏的风险仍未明晰。  “现在发布信息公告的QDII产品,都是因为说明书中明确了与雷曼发布的产品或债券相关。而对于那些收益参考基准与雷曼产品无关、但是投资组合中仍包括雷曼相关资产的理财产品,风险究竟有多大,目前还无法准确估算。”9月22日,一位资深衍生品设计人士对《财经》记者如是说。  目前,明确发布公告提示产品风险的中资银行,包括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北京银行。其中,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的理财产品均以雷曼兄弟发布的指数产品表现作为收益参考标准。  招行发行的“雷曼兄弟农产品指数表现联动理财计划”,其理财收益与雷曼兄弟农产品指数(LBAGER Index)表现挂钩;中行两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中银稳健增长(R)和中银新兴市场(R),分别以雷曼兄弟美元综合债券指数(1-10年,A级以上)和雷曼兄弟1-10年美国政府债券指数,作为收益参考基准之一。  随着雷曼兄弟步入破产程序,未来这些指数产品或将更名、消失,由此导致上述中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估值的困难。不过,招行、中行之前均已在产品说明书中言明,一旦指数制定人发生变更,将会在市场寻找相近指数进行代替,或直接根据原指数编制细则进行重新编制,“业绩基准的修改不会对产品净值造成任何影响。”  相比之下,北京银行的两款理财产品则受影响更大。这两款2007年9月发布的美元12个月期信用挂钩型理财产品,相当于购买了一种CDS(信贷违约掉期)。按照产品约定,其挂钩的相关信用主体包括雷曼兄弟、美林集团等五家美国金融机构;如果这五家机构出现违约事件(包括破产、重组和支付违约),北京银行将买入违约信用主体所发债券,之后依市场价格卖出。理财产品资产将承担由此产生的价差损失和交易费用。  雷曼破产引发的银行敞口只是序曲,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相应风险还会渐次显露出来。  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共有23家中外资银行(12家中资,11家外资)取得了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其中21家中外资银行(12家中资,9家外资)共取得166亿美元境外投资购汇额度;16家中外资银行推出262款银行QDII产品,人民币销售额达到414亿元,美元销售额为12.5亿元。  前述银监会人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监管部门已要求各家银行,“第一要关注风险;第二要计算风险敞口大小、潜在的损失多少;如果确实有损失,要提足拨备”。该人士称,目前不会要求商业银行单独就代客境外理财一类的风险敞口进行信息披露,“没有这种必要,我们不能没有风险就制造风险。”  此外,雷曼提供的一份公开资料称,在定息收益方面,该公司与国家外管局和国内多家银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他们提供投资和风险管理的专业服务。保险:AIG震荡  在雷曼破产引发的新一轮危机中,美国国际集团(AIG)是与中国关系较为密切的一家金融机构。  9月16日晚间,美联储承诺向AIG提供850亿美元贷款,作为代价,美联储将持有80%的股权,AIG需要出售资产以偿还这笔巨额债务。  1992年AIG在上海营业以来,到目前为止,仍是惟一以独资形式在中国经营寿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由友邦保险公司(下称友邦)和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下称美亚)分别经营寿险和财险业务。  “从中国市场的情况来看,友邦、美亚的经营是完全正常的。”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对《财经》记者表示,AIG的主营业务并没有问题,无论是保险业务,还是庞大的飞机租赁业务,都运转正常。事实上,AIG的风险是由其衍生品部门一手酿造的。不过,市场依然风声鹤唳。随后几天,因恐慌而退保者不期而至。  友邦保险中国区总裁陈荣声对《财经》记者表示,由于友邦保险是惟一以独资形式在中国经营寿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中国业务对AIG具有特殊价值,这是AIG在考虑出售资产还贷时应予斟酌的重点。对于各界十分关注的AIG是否可能出售中国或亚洲业务,美亚保险企业传播部高级经理谷学斌亦声称“非常明确,不可能卖”。  然而,坊间关于AIG出售亚洲资产少数股权的传闻日盛一日,更传出多家中资机构对此产生兴趣。对此,接近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对于AIG亚洲出售至多49%少数股权的方案不感兴趣。此外,AIG的情况仍不明朗,也降低了交易的吸引力。■  本刊记者赵剑飞对此文亦有贡献

沒有留言: